吕梁市农机化发展现状与展望
- 来源:
- 吕梁市现代农业发展服务中心
- 作者:
- 办公室
- 发布时间:
- 2023-06-30
农业是一个国家的重要产业之一,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柱。农业机械是现代农业生产活动中的重要生产力工具,可以极大的减轻人力劳动强度,大大提高作业效率。目前,吕梁市农业农村发展进入关键的转型期,面临着在转型中加速成长、加快发展的繁重任务,面对着新形势,新型农机、智能农机的研发将极大的推动我市农业现代化的进程,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。本文将在综述吕梁市的农机发展现状的基础上,提出农机发展方向及展望。 新中国成立以来,吕梁市人民从事农业活动的工具由最简单的犁、镰、锄、铲到现在的各种大型的农业设备,从人力或畜力到现在的机器驱动,逐渐拥有了各种各样用于不同农业活动的农机装备。吕梁市农机发展进程十分迅速,从2005年到2010年,各类联合收割机达到382台,玉米收获机达到247台,马铃薯收获机达到199台,分别比2005年增长54.7%、1353%和210.9%。大型机具迅速走进千家百户,成为他们致富发家的工具之一,节省了大量的劳动力。吕梁市农机政策不断推广,以往的补贴主要集中在农业运输机具上,现在补贴范围加大,果、菜、林、畜牧机具也加入到补贴大军中。截止到2016年初在吕梁市农机部门造册登记的农机专业合作社有173个、农机大户有366户、农机维修网点有195个。 吕梁市的作业模式发生改变,作业范围进一步的拓展。在各种农机补贴政策、各项惠农政策和农机服务组织的的多重作用下,农业生产模式由传统的个体作业模式向集约化、大型化的方向发展,主要表现为农村人民将各自相邻的农田并接到一起,通过一起租用或购买大型的农业机械进行作业,大大的提高了作业效率,减轻了劳动强度,调高了农田的作物产量;在各种农机设备的帮助下,种植的农产品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农作物,从高粱、小麦、玉米、马铃薯等等传统农作物转向经济作物、果林业、畜牧业、农产品加工等产业。通过农业设备的帮助,可以在保证正常的粮食产量外,种植其他作物,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。 农机适应性差——吕梁的地形复杂,在其市内河谷纵横,各种地貌都并存于内,其中山地、丘陵占80%,这样的地形造就了吕梁市农业种植模式的多样化,也导致了农机的适应性差。从全省范围内来看,吕梁市的农机产业规模较小、区域集中度不高,由于受地形的限制,大型的农机装备适应性差,通常换一个地区就会造成机器无法正常工作,而小型农机装备作业灵活,适应性强,因此大型农业机械较少,多为小型的、结构简单的农机装备。 农机装备质量较低——吕梁市从事农业劳动的多为个体户,因此购买农机装备多为散买或租赁农机装备。同时,机具仓库、装备维修网点等配套设施建设较少,导致农机设备无处放置、无处维修,会造成农民购买机械化程度低的农机,无法发挥现代农机设备的优势。农机人才储备不均匀——吕梁市因地形原因,导致有些地区农业发展十分迅速,农机化水平高,农机人才储备多,且人员素质高;部分地区交通不便,农业水平发展缓慢,农机人才匮乏,素质低,全市各地农机化水平参差不齐。 引进推广新机具新模式:一是根据实际在新机具新技术引进上,应以小型一机多用为主,中型为辅,实行机械化,选型上应购置引进适合该地区的农机设备,尽量保证机具可以在多种地形进行作业,提高单一机具的使用范围。二是学习国内外先进的农业生产和农机具使用方式,例如保护性耕作机械,机具只需一次入地,就能完成多种耕整地流程。 研发新型智能化设备:加快构建设施农业全程智能机械化技术体系,促使良种、良法与良机配套,需要全面提升农业机械智能化水平。农业生产中有土地耕整、直播(移栽)、灌溉施肥、采摘运输、环境调控等环节,这些环节所需要的技术装备来自各个不同学科的融合,例如,仅实现小麦播种,就需要在农机设备上安装专用的传感器、控制器,实现转速与喂入量的自动控制和异物的自动检测。通过智能控制,可以极大提高农机设备对不同地形的适应性,提高农作物的产量,减少各种资源不必要的浪费,提高人民的收入,对环境也可以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。 加强技术培训:充分发挥农机学校的作用,认真搞好技术培训,培养出一批懂农机、会操作、善维修的农机能手。为此,必须做好以下工作:一是在培训对象上,加强对拖拉机(或联合收割机)驾驶员的管理、培训;二是在培训内容上,以交通法规,机具的操作、安装、调试、维修保养技术为主;三是在培训形式上,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,面授与自学相结合,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方式。 做好调查工作:为了及时掌握农业机械化发展情况,提供科学制定农业机械化发展政策和宏观决策的依据。各地区根据实际进行入户调查,做好统计,做好动态管理,农机管理部门做好统筹安排,夯实数据基础,为科学决策提供准确、详实的数据基础。
- 责任编辑:
- 李美丽
- 审核:
- 张文柱
- 审定:
- 任建勇
- 点击率:
- 6543